動物及其產品檢測:守護健康與安全的生命防線
隨著動物產品貿易量的持續增長和公共衛生安全意識的提升,動物及其產品檢測已成為保障食品安全、防控人畜共患病、維護國際貿易秩序的重要技術手段。從活體動物的疫病篩查到肉制品的抗生素殘留分析,從乳制品的微生物檢驗到皮革制品的物種鑒定,這一領域涵蓋了生物安全、質量監控、物種保護等多重維度的檢測需求。每年因檢測技術攔截的非洲豬瘟、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案例,以及通過殘留物檢測避免的食品安全事故,充分彰顯了檢測體系在民生保障中的戰略價值。
核心檢測項目體系解析
現代動物及其產品檢測技術已形成多維度的項目矩陣,通過ISO/IEC 17025等國際標準實驗室的認證體系,確保檢測結果的權威性和可比性。
一、疫病檢測與生物安全防控
針對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非洲豬瘟(ASFV)、口蹄疫(FMD)等A類傳染病,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ELISA抗體檢測、病毒分離培養三重驗證體系。跨境運輸活體動物需持有OIE認可的無疫病檢測報告,檢測周期涵蓋運輸前14天隔離觀察期內的連續采樣。
二、獸藥殘留與違禁物質檢測
運用LC-MS/MS和GC-MS聯用技術,可同時檢測β-受體激動劑(如克倫特羅)、硝基呋喃類代謝物、磺胺類藥物等300余種化合物殘留。歐盟法規(EU) 37/2010設定了嚴格的最高殘留限量(MRLs),蜂蜜中氯霉素檢測限已達0.1μg/kg級。
三、質量安全指標檢測
涵蓋微生物指標(沙門氏菌、單增李斯特菌)、理化指標(水分活度、過氧化值)、重金屬污染(鉛、鎘、汞)三大維度。凍肉產品需通過-18℃冷鏈驗證,乳制品蛋白質檢測采用凱氏定氮法與Dumas法雙重確認。
四、物種溯源與成分鑒定
DNA條形碼技術(COI基因)可精準識別肉類摻假,STR分型用于珍稀動物制品溯源。紅外光譜分析能快速鑒別地溝油與合格食用油,差異率檢出限小于3%。
五、新型檢測技術發展動態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已實現非洲豬瘟病毒30分鐘快速檢測,生物傳感器陣列可同步監控多種抗生素殘留。區塊鏈技術正在構建從養殖場到零售終端的全鏈條檢測數據追溯系統,提升監管透明度。
在化貿易背景下,動物及其產品檢測已從單一的質量控制發展為融合分子生物學、分析化學、信息技術的綜合學科體系。隨著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新規的持續更新和我國農業農村部第389號公告的實施,檢測機構正通過 認可、能力驗證、國際實驗室比對等質量保證措施,持續提升技術能力,為維護生物安全、保障消費者權益構筑堅實的技術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