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水體中污染物種類復雜、來源廣泛,對生態系統和人體健康構成潛在威脅。水(含大氣降水)和廢水檢測作為環境監測的重要環節,通過科學分析水體的物理、化學及生物指標,能夠準確評估水質狀況,為水資源管理、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提供數據支撐。無論是飲用水安全、工業廢水排放監管,還是大氣降水酸度監測,規范的檢測流程和全面的項目覆蓋都是保障水環境安全的關鍵。
一、常規水質檢測項目
常規檢測項目是水質評價的基礎,涵蓋物理、化學和生物三大類指標:物理指標包括色度、濁度、溫度、電導率等,直接影響水體感官性狀;化學指標如pH值、溶解氧(DO)、化學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總氮(TN)、總磷(TP)等,反映水體的氧化還原能力及富營養化風險;生物指標則通過浮游生物、底棲動物等生物群落結構分析,評估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態。
二、重金屬污染物檢測
工業廢水、礦山排水等易導致汞(Hg)、鉛(Pb)、鎘(Cd)、砷(As)等重金屬超標。這類污染物具有生物累積性和毒性,需采用原子吸收光譜(AAS)、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ICP-MS)等高精度儀器檢測。我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明確規定了24項重金屬限值,其中鎘、六價鉻等被列為一類致癌物。
三、有機污染物專項檢測
揮發性有機物(VOCs)、多環芳烴(PAHs)、農藥殘留、石油類化合物等是廢水檢測的重點。例如,焦化廢水中的苯并[a]芘具有強致癌性,需通過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精準分析。近年來,環境激素類物質(如雙酚A、鄰苯二甲酸酯)和藥物殘留的檢測需求也在快速增加,這對檢測技術的靈敏度和選擇性提出更高要求。
四、微生物及病原體檢測
生活污水、醫療廢水中可能含有大腸菌群、糞大腸菌群、沙門氏菌等致病微生物。根據《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22),每100mL水樣中總大腸菌群不得檢出。分子生物學技術(如PCR)的普及,顯著提升了諾如病毒、隱孢子蟲等病原微生物的檢測效率,對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應急監測尤為重要。
五、大氣降水特征污染物監測
酸雨問題是大氣降水檢測的核心,pH值、電導率、硫酸根(SO?2?)、硝酸根(NO??)等指標的監測可追溯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人為排放源。此外,重金屬沉降(如鉛、鋅)、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濕沉降通量也被納入重點監測范圍,為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提供依據。
針對不同水體類型,檢測需遵循《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四版)及行業標準,結合自動化在線監測與實驗室精密分析,構建從源頭到終端的立體化監測網絡。隨著新型污染物不斷涌現和檢測技術的迭代升級,水環境檢測體系將持續完善,為生態文明建設筑牢數據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