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居民日常飲水和生活用水的安全性直接關系到人體健康。隨著工業發展和環境變化,水源污染風險加劇,水中可能含有微生物、重金屬、有機物等有害物質。定期進行生活飲用水及用水檢測已成為保障家庭健康、預防疾病傳播的重要手段。通過科學的檢測手段,不僅能及時發現水質異常,還能為供水系統維護、凈水設備選擇提供可靠依據。
一、微生物指標檢測
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明確規定菌落總數不得超標,需重點檢測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等致病菌。水中若檢出隱孢子蟲、賈第鞭毛蟲等寄生蟲,可能引發急性腸道疾病。采用濾膜法、酶底物法等檢測技術,可精確判斷微生物污染程度。
二、化學物質檢測
針對可能存在的重金屬污染,必須檢測鉛、汞、鎘、砷等元素的含量。有機物污染需檢測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等消毒副產物,以及農藥殘留物。水質硬度(鈣鎂離子)、PH值、余氯濃度等常規化學指標反映了水處理工藝的完善性,余氯含量應控制在0.3-4mg/L的安全范圍。
三、感官性狀指標檢測
通過色度、渾濁度、嗅味等直觀指標評估水質。合格飲用水應清澈透明無異味,肉眼可見物檢測排除藻類、沉淀物等雜質。對于二次供水系統,要特別注意鐵銹、管道析出物導致的渾濁度變化。
四、放射性指標檢測
針對特定地質區域,需檢測總α、總β放射性活度。鈾、鐳等天然放射性核素超標可能引發慢性中毒,檢測需使用高精度光譜分析設備,依據《放射性污染防治法》進行風險評估。
五、特殊項目檢測
高層建筑二次供水應增加水箱清潔度檢測,老舊小區需著重檢測鉛管析出量。采用RO反滲透凈水器的家庭建議檢測水中礦物質含量,避免過度過濾導致微量元素缺乏。
專業檢測機構通常配備原子吸收光譜儀、氣相色譜儀等高端設備,檢測報告應包含具體數值、國家標準限值及結論判定。居民發現水質異常時,可聯系疾控中心或取得CMA認證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及時采取濾芯更換、管道清洗等應對措施,切實守護用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