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及保健食品檢測的重要性
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關注度的提升,食品及保健食品檢測已成為保障公眾健康的重要環節。食品檢測通過科學手段分析原料、添加劑、污染物及營養指標,確保產品符合國家標準;而保健食品因其特殊的功效宣稱,還需額外驗證活性成分含量及功能有效性。近年來,范圍內食品摻假、農藥殘留超標、非法添加等問題頻發,檢測技術從傳統的理化分析擴展到分子生物學、基因測序等前沿領域,為行業規范化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撐。
核心檢測項目解析
1. 基礎營養成分檢測
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的定量分析,通過高效液相色譜(HPLC)、原子吸收光譜(AAS)等技術確保產品標簽標注的準確性,避免虛假宣傳。
2. 微生物污染檢測
針對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致病菌及霉菌毒素(如黃曲霉毒素B1)開展菌落總數、耐熱菌檢測,防止食源性疾病暴發。近年快速檢測技術(如ATP熒光法)顯著提升了檢測效率。
3. 重金屬及有害物質篩查
通過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ICP-MS)檢測鉛、鎘、汞、砷等重金屬殘留,同時監測多環芳烴(PAHs)、丙烯酰胺等加工污染物,評估長期攝入的慢性毒性風險。
4. 食品添加劑合規性檢測
對防腐劑(苯甲酸)、甜味劑(阿斯巴甜)、色素(胭脂紅)等添加劑進行限量分析,重點排查超范圍使用或非法添加工業化學物質(如蘇丹紅、三聚氰胺)的違法行為。
5. 農藥及獸藥殘留檢測
采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檢測有機磷、擬除蟲菊酯類農藥,液相色譜-串聯質譜(LC-MS/MS)分析抗生素(如氯霉素)、激素(如己烯雌酚)殘留,確保農產品源頭的安全性。
6. 保健食品功效成分驗證
針對特定功能成分如靈芝多糖、輔酶Q10、益生菌活性等進行定量檢測,同時評估抗氧化性、降血脂等功能指標。DNA條形碼技術被廣泛用于中藥材原料的真偽鑒別,防止以次充好。
7. 標簽標識合規性審查
核查產品名稱、配料表、營養成分表、保健功能宣稱與備案內容的一致性,重點排查夸大療效、使用醫療術語等違規行為,維護市場秩序。
檢測技術發展趨勢
隨著納米材料、生物傳感器等技術的突破,食品檢測正向快速化、便攜化方向發展。區塊鏈技術也被應用于檢測數據的溯源管理,構建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質量監控體系,為食品及保健食品行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