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廢水及再生水檢測的重要性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規模的擴大,污廢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構成嚴峻挑戰。同時,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再生水的循環利用成為緩解供需矛盾的關鍵途徑。在此背景下,污廢水及再生水的檢測工作成為環境治理與資源化利用的核心環節。通過科學、精準的檢測,不僅能確保污廢水處理達標排放,避免對水體、土壤和生物鏈造成污染,還能為再生水的安全回用提供數據支撐,推動其在農業灌溉、工業冷卻、市政綠化等領域的應用。這一過程涵蓋了物理、化學、生物等多維度指標的監測,是環保法規落實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
常規物理指標檢測
污廢水及再生水的物理指標是評估水質的基礎參數。包括濁度、色度、懸浮物(SS)、溫度、電導率等。其中,懸浮物含量直接影響水體透明度,高濃度懸浮物會阻礙水生生物光合作用;電導率則反映水中溶解性離子的總濃度,可用于判斷工業廢水鹽分污染程度。再生水用于景觀或農業時,需嚴格控制濁度和色度,以避免感官上的不良影響。
化學需氧量(COD)與生化需氧量(BOD)
COD和BOD是衡量水體有機污染物含量的核心指標。COD通過化學氧化法測定水中有機物總量,而BOD則模擬微生物降解有機物所需的氧氣量,反映可生物降解污染物的水平。兩者結合可評估污廢水的處理效率及對自然水體的潛在危害。再生水回用中,COD需低于特定限值,以防止管道腐蝕或微生物滋生。
營養鹽類污染物檢測
氮、磷等營養鹽的超標是引發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檢測項目包括氨氮(NH?-N)、總氮(TN)、總磷(TP)等。氨氮對水生生物具有直接毒性,而總磷過高會促進藻類爆發性生長。再生水用于農田灌溉時,需控制氮磷含量以避免土壤鹽堿化,同時防止地下水污染。
重金屬及有毒有害物質分析
工業廢水中常含有鉛、鎘、汞、砷、鉻等重金屬,以及氰化物、揮發酚、石油類污染物。這些物質具有生物累積性和強毒性,即使低濃度也可能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檢測需采用原子吸收光譜、氣相色譜等高精度儀器,并嚴格對照《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 8978-1996)等規范限值。
微生物指標檢測
病原微生物污染是生活污水和醫療廢水的重點關注對象。通過檢測總大腸菌群、糞大腸菌群、細菌總數等指標,評估水體衛生安全性。再生水用于城市雜用水時,需進行深度消毒處理,確保微生物指標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標準》(GB/T 18920-2020)。
再生水特殊檢測項目
除常規指標外,再生水需增加余氯、總溶解性固體(TDS)、硼、氯離子等專項檢測。余氯反映消毒效果,但過量會破壞生態環境;TDS過高可能導致管道結垢;硼元素在農業回用中需嚴格控制,以避免作物中毒。此外,新興污染物如藥物殘留、微塑料等也逐漸被納入檢測范圍。
檢測技術發展趨勢
當前,快速檢測技術(如熒光傳感、生物傳感器)和在線監測系統正逐步取代傳統實驗室分析,實現實時動態監管。結合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水質預警平臺,可提升污染溯源與風險防控能力。未來,檢測項目將更加精細化,覆蓋更全面的污染物種類,為水環境治理提供更強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