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和廢水(含降水)檢測是環境監測與保護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其核心目標是評估水質安全、識別污染源、保障生態系統平衡及人類健康。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污染物種類從傳統重金屬、有機物擴展到新興污染物(如微塑料、藥物殘留等)。因此,建立全面、精準的檢測項目體系,成為科學管理水資源的關鍵。水和廢水檢測不僅涉及飲用水安全、工業廢水排放合規性,還包括降水(如雨水、雪水)的酸化與污染物沉降監測,覆蓋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多維度指標。
一、常規水質檢測項目
常規檢測項目是評價水質的基礎指標,主要包括物理性質、化學組成及微生物污染三個方面。物理性質檢測涵蓋濁度、色度、溫度、電導率等,這些指標可直觀反映水的感官性狀和溶解物質含量。化學指標則包括pH值、溶解氧(DO)、化學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氨氮、總磷、總氮及重金屬(如鉛、鎘、汞、砷等)。微生物檢測主要針對大腸菌群、糞大腸菌群、細菌總數等病原微生物,用以評估水體衛生安全性。
二、廢水檢測的特殊項目
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因其來源復雜,需針對性檢測特定污染物。例如,電鍍廢水中需檢測氰化物、六價鉻;石化廢水中需關注石油類、多環芳烴(PAHs)等有機物;制藥廢水可能含有抗生素殘留。此外,廢水檢測還需涵蓋有毒有害物質如揮發酚、硫化物、多氯聯苯(PCBs)等。降水檢測則重點關注酸雨問題,需測定pH值、硫酸根(SO?2?)、硝酸根(NO??)等離子濃度,評估大氣污染對水體的影響。
三、新興污染物檢測技術
近年來,微塑料、內分泌干擾物(EDCs)、全氟化合物(PFAS)等新興污染物成為研究熱點。檢測方法依托高靈敏儀器,如液相色譜-質譜聯用(LC-MS)、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等,可實現對痕量污染物的定性定量分析。例如,PFAS需通過固相萃取(SPE)前處理后,結合質譜技術檢測其十億分之一(ppb)級別的濃度。
四、檢測方法與質量控制
水和廢水檢測需遵循國家標準(如GB 5749-2022《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及行業規范。常用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譜法、電化學分析法及生物毒性測試等。實驗室需通過空白試驗、平行樣分析、加標回收率驗證等手段確保數據準確性。此外,快速檢測技術(如便攜式水質分析儀、生物傳感器)的發展,為現場實時監測提供了高效解決方案。
五、未來檢測技術展望
隨著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水質監測正朝著自動化、智能化方向邁進。例如,在線監測系統可實時傳輸數據至云端平臺,結合大數據模型預測污染趨勢。同時,基于生物標志物和基因測序的毒性評估方法,將進一步提升污染溯源與生態風險評價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