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飲用水檢測:守護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生活飲用水是人類生存和健康的基礎資源,其質量直接關系到公共衛生安全和居民生活質量。隨著工業發展、農業污染及城市化進程加速,水源污染風險逐年增加,水中的微生物、重金屬、有機物等污染物可能引發多種疾病。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每年約200萬人因飲用水安全問題死亡。因此,通過科學系統的檢測項目對飲用水進行全面“體檢”,成為保障用水安全的核心手段。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22)明確規定了106項檢測指標,覆蓋微生物、感官性狀、毒理和放射性四大類,構建起多維度的水質安全防護網。
一、微生物指標檢測
微生物污染是飲用水安全的首要威脅,可能導致霍亂、傷寒等介水傳染病暴發。核心檢測項目包括:
- 總大腸菌群:作為糞便污染的指示菌,不得檢出;
- 耐熱大腸菌群(糞大腸菌群):直接反映近期糞便污染情況;
- 菌落總數:評估水體消毒效果,限值為100 CFU/mL;
- 賈第鞭毛蟲和隱孢子蟲:針對抗氯性寄生蟲的特殊檢測。
二、感官性狀與一般化學指標
此類指標直接影響水的使用體驗和輸水管網穩定性:
- 色度、渾濁度、嗅和味:渾濁度需≤1 NTU,超標可能掩蓋病原體;
- pH值:6.5-8.5范圍內防止管道腐蝕或結垢;
- 鐵、錳、銅、鋅:超標會導致異味或設備損壞;
- 耗氧量(CODMn):反映有機物污染程度,限值3 mg/L。
三、毒理指標檢測
關注長期暴露可能引發的慢性中毒或致癌風險:
- 重金屬:鉛(≤0.01mg/L)、鎘(≤0.005mg/L)、汞(≤0.001mg/L);
- 無機化合物:氰化物、硝酸鹽(≤10mg/L)、亞硝酸鹽;
- 有機污染物:苯并芘、多氯聯苯等致癌物;
- 農藥殘留:六六六、滴滴涕總量≤0.5μg/L;
- 消毒副產物:三氯甲烷(≤0.06mg/L)、溴酸鹽等。
四、放射性指標檢測
針對天然輻射和核污染風險:
- 總α放射性:≤0.5 Bq/L;
- 總β放射性:≤1 Bq/L;
- 鈾、鐳-226:特殊地質區域需專項檢測。
飲用水檢測需采用國家標準方法,如微生物檢測使用濾膜法,重金屬采用原子吸收光譜法。建議市政供水單位每月開展常規42項檢測,二次供水設施每季度檢測,突發污染事件時啟動106項全分析。居民可通過觀察水的顏色、氣味異常,或使用便攜式TDS筆初步判斷水質,但專業檢測仍是保障飲水安全的金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