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人體表面溫度快速篩選儀檢測項目詳解
紅外人體表面溫度快速篩選儀作為公共場所防疫篩查的重要工具,其性能直接影響人體溫度初篩的準確性和效率。針對該設備的檢測需圍繞核心功能展開,通過專業測試確保其在復雜環境下仍能穩定運行。檢測需依據國家標準《JJF 1107-2023 紅外人體表面溫度快速篩檢儀校準規范》及相關行業技術要求,覆蓋儀器硬件性能、軟件算法、環境適應性等全方位指標。
核心檢測項目與技術要求
1. 示值準確性檢測:通過黑體輻射源模擬人體表面溫度(35℃-42℃范圍),在標準溫度點(如36.5℃、37.3℃、38.0℃)進行多點比對,誤差應≤±0.3℃(工業級設備要求≤±0.5℃)。需測試不同距離(建議1-3米)、不同角度(±15°偏轉角)下的測量穩定性。
2. 重復性檢測:對同一恒溫黑體連續測量10次,計算標準偏差應≤0.2℃。重點考察設備在長時間運行(連續工作4小時以上)時的數據波動情況。
3. 響應時間測試:要求溫度捕獲時間≤0.5秒,從啟動測量到顯示結果的系統響應時間≤1秒,滿足大客流快速篩查需求。
4. 環境適應性驗證:包括高溫(40℃±2℃)、低溫(5℃±2℃)、濕度(85%RH)等極端條件下的性能測試,溫度示值偏差應控制在±0.5℃范圍內。
5. 抗干擾能力測試:模擬強光(80000Lux照度)、電磁干擾(3V/m場強)等復雜環境,檢測設備是否出現誤報或數據異常。
補充檢測項目
? 報警功能驗證:預設溫度閾值(通常37.3℃)的報警響應準確性,需測試邊界值(±0.2℃區間)的觸發靈敏度
? 光學系統校驗:測量視場角、空間分辨率等參數,確保1米距離處的測量光斑直徑≤3cm
? 軟件功能測試:包括數據存儲容量、圖像識別準確率、網絡傳輸穩定性等智能化功能驗證
檢測流程與注意事項
標準檢測流程需包含設備預熱(≥15分鐘)、環境參數記錄、多點校準等準備環節。現場檢測時應避免強對流空氣、反射表面等干擾因素,建議使用經計量認證的擴展不確定度≤0.1℃的黑體輻射源作為基準。定期檢測周期建議不超過12個月,高頻使用場所應縮短至6個月。
通過系統化檢測可有效預防因設備漂移導致的誤篩漏篩,確保在車站、醫院、學校等人員密集場所實現精準高效的體溫初篩,為公共衛生安全提供可靠技術保障。

